English

《庾信传论》:十年功夫不寻常

1998-09-1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尤为精彩的,是对历来被认为是庾信乡关之思代表作的《哀江南赋》等名篇思想内容的重新探索,为庾信研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。

庾信是六朝、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作家,但内地尚未有过研究他的专著出版,此书是第一部。著者鲁同群,从名师段熙仲受业,于1982年以《庾信传论》的优秀论文获文学硕士学位。又经过十几年的继续钻研,撰成现在的《庾信传论》。

此书25万余字,分为八章,附录《庾信年谱》等,对传主的家世、生平、思想、创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、后人对他的评价,进行了系统、全面、深入、崭新的考论,尤为精彩的,是对庾信由南入北以后仕宦经历的考证,并在考证其诗赋写作年代的基础上,对历来被认为是庾信乡关之思代表作的《哀江南赋》等名篇思想内容的重新探索,为庾信研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,实在难能而可贵。

著者考出:庾信入北后,仕宦并不得意,位望并不通显。“抚军将军”、“车骑大将军”为戎号,“大都督”、“开府仪同三司”为勋官,皆不为时人所重。由于官卑职小,生活贫乏,处境困难,遭人谗毁,深深感受到国破家亡后的巨大痛苦,加以他的性格因素,常有不切实际的高自期许,所以这时怀乡之思特别浓厚。时间渐久,境遇较顺,创痛稍平,但自惭自悲失节的心情,一触即发,至死未能消除。著者在书中实事求是地恢复了庾信的本来面貌,一个既悔恨自己屈身事敌,又对自己官卑职小满腹牢骚的心态矛盾的庾信,活生生地显现在广大读者眼前。这是《庾信传论》的一大贡献。

《庾信传论》对传统观点的另一重要突破,是对庾信重要诗赋的写作时间和动机的重行考证。如《哀江南赋》作于557年尚无职事官之时,其主旨是向北朝政权求官。《枯树赋》作于560年入麟趾殿校书之时,其内容,一是讽刺北方文士,二是同情南方士人在战乱中所遭不幸,三是感叹自己“沉沦穷巷,芜没荆扉”。既非暮年诗赋,亦非乡关之思。《周书·庾信传》所谓“信虽位望通显,常有乡关之思,乃作《哀江南赋》以致其意”,出于偏袒,不符合实际。杜甫诗所云“庾信文章老更成”,“暮年诗赋动江关”,含有以庾信自况之意,“暮年”与“老”并无确指。后人不察,引以为据,对《哀江南赋》等名篇的写作时间与动机产生了误解。

必须指出,《庾信传论》对传统观点的重要突破,是著者独立思考,深思熟虑的结果,是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的结果。

虽然如此,著者仍保持十分谦虚谨慎的态度。表现之一:陈寅恪考证《哀江南赋》作于578年,此后论者大都采用陈说。鲁同群否定陈说而提出作于557年之新说,较为合情合理,但他并不自矜,反而说,前辈学者“所治者大”,未暇对一个作家、一篇作品花费太多精力进行研讨,使他有机会取得突破。又说,虽否定陈说,但也从陈的文章中得到启迪,即解决《哀江南赋》的写作年代问题,必须从赋中去寻找线索。

我看了《庾信传论》既感到高兴,又感到遗憾。因为:我正主编《六朝文学丛书》,如果早知道鲁同群有这部书稿,一定要争取收入丛书,今失之交臂,深为遗憾。我的遗憾,也就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成功。众所周知,现在出版高雅的学术著作不易,当我们欣赏《庾信传论》时,对于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眼光和魄力,是应高度评价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